logo logo
搜索 搜索
跟着老一辈革命家学调研|掌握真实情况很重要——陈云在家乡调研
发布:2023-07-05 12:45:00 阅读:1079     字号:默认    

粮食统购统销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战线上的第二大“战役”,直到1985年改为合同定购,共实行了32年,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功不可没。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陈云在家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1955年,为完善统购统销的相关政策,陈云先后两次到家乡开展调研。

1月15日至25日,陈云第一次到家乡进行实地调查。早在1953年10月,为解决粮食购销的尖锐矛盾,在陈云建议下,中央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政策(简称统购统销)。为了解统购统销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17日,陈云来到青浦(1958年11月前属江苏省)小蒸乡。在与乡亲们的谈话中,他指出:各地政府对于粮食产量必须尽力估实,统购不准超过按实际产量规定的标准。要按照各地现有水平,规定留粮标准。留粮必须留够,不许购“过头粮”。要分清余粮户、自给户、缺粮户,允许自给户和缺粮户将卖出的周转粮如数买回去。对于产量不够统购标准的农户,应该予以免征或者实行公粮代金的办法。对于在第二年麦收前真正的缺粮户,实行返销,纳入国家统销计划内。24日,陈云回到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负责同志交流了对统购统销的看法。他要求省委对粮食产多少、购多少、销多少这样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一定要作认真的调查研究,政策要坚持,方法要改进,用简单划一的办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这次调查研究后,陈云提出了改进粮食统购统销的“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办法,以缓和与农民的紧张关系。

青浦农村调查合影(二排中为陈云)

按中央要求,各地“三定”工作到4月下旬基本结束。但是,不少地区由于没有结合“三定”工作及时做好统销补课工作,以致群众对统销工作仍存在对立心理,许多地方粮食供应仍十分紧张。为了解实行粮食“三定”政策和整顿粮食统销补课工作的情况,调查研究发展农业、增产粮食的办法,5月下旬,陈云第二次到家乡。

在青浦小蒸乡进行了5天调查后,27日和28日,陈云到苏州继续调研粮食统购统销等工作。他向苏州市委副书记俞臻、市长李芸华等了解苏州地区粮食问题,说:“粮食的紧张情况在15年到20年内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因为粮食增产赶不上需要的增长。所以,在20年内我们的工作是离不开粮食问题的。农村的一切工作,不论是生产、互助合作、党的建设都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谁想戴着一副白手套,企图不沾染粮食问题而去进行农村各项工作,谁就要犯严重的错误。”他要求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粮食问题时“不但要有全面材料,而且要有典型材料,同时还要有全面与典型完全一致的材料”。

陈云视察无锡国棉二厂

在考察中,他向苏州地委提出两个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问题:一是每人每年粮食收入不满300斤的农户缴公粮时是否可以不缴粮食,改缴代金。这些农户占多大比例?二是调剂粮可否不算统购任务,中央交由地方专管,以县为单位单独立账。调剂粮卖出后国家再供应,对国家粮食收入来说是增加还是减少?如果增加,能够增加多少?对做好粮食工作,陈云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掌握真实的情况。他说:“掌握真实情况很重要。只有掌握了真实情况,自己心中有数,就不怕别人叫。要掌握真实情况,就要到你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中去了解。”在他调研基础上,8月5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和《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对“三定”政策作详细的补充规定。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逐渐走上正轨。

1957年1月,陈云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上讲话中谈到调查研究弄清情况与决定政策的关系,提出:“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无疑,1955年的两次家乡调研为他这句至理名言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来源: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